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寫道: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、難易相成、長短相形、高下相傾、音聲相合、前後相隨。」 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……」

在該章中,老子告訴我們:萬事萬物若太刻意彰顯,反而會顯現其相反的一面,所謂「物極必反」,這世界上種種相對的事物,像難易、有無、長短、高下、前後……就是如此產生的。因此,通達事理自然之道的聖人,並不刻意造作,反而是順其自然,無為而為。雖是「無為」,凡事盡心盡力去做就是了。

老子第五章又寫道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」王弼註解:「天地任自然,無為無造,萬物自相治理,故不仁也。仁者,必造立施化,有恩有為。」因此,聖者常會去學習天地自然無為之道,所表現出來的,也許並不驚世駭俗,不讓一般人所能理解,可是,這卻是聖者「與天地合一」的自然展現。

大家讀了上述引文後,不妨想想,一位行「無為之道」的聖人,是否還需要志向、願望、期待、渴望?聖者是否真的「無所作為」?

在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:「無所謂的智慧」一書中,於「沒有!沒有!沒有!」文章裡,作者說道:「消長盈虛是天地之至理,離合聚散是人事之常情。」「能看穿此,就是達人。」

有很多人問他對未來的期望、人生的計畫……等,他總是回答「沒有」,對於子孫、弟子、真佛宗,他亦總是回答,那是子孫的事、弟子的事、真佛宗的事。至於自己,他總以「無心、無事、無我」而自處。表面上似乎毫不關心,其實是「尊重緣分」、「尊重自然」,所以「無為」,更「無所謂」

蓮聲活佛盧勝彥還寫道:「……自從開悟了,我連所謂『等待』也沒有了,我的胸懷空空如也,什麼事也不倉促,什麼事也不隨情緒起伏,連『情緒』也無,我在『時間』中是清閒的人。」至於是否「修行」、「寫作」成就,他只是輕鬆回答:[ 隨他! ]

「我根本不想做更多的事,根本不想等待俟時,我沒有明天,我沒有希望,我沒有期盼,我沒有想到未來如何如何。」「沒有蓄勢待發,沒有所謂的困境。」

老人道德經第二十章云:「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,我濁泊兮,其未兆,沌沌兮,如嬰兒之未孩,乘乘兮,若無所歸。」「俗人昭昭,我獨若昏;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,忽兮若海,漂兮若無所止。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(母,道也,我獨以道為貴,用之於道的意思。)」

一般眾人庸庸碌碌,忙於有得、有作、有為,昭昭炫燿,事事計較成敗得失;聖者卻像嬰兒般,淳然渾然,似乎不去分辨後果得失成敗,看似昏鈍悶悶,其實祂早已與自然之道合一,獨自行天之道,無為而為,凡事盡心,順其自然之道就好。

因此,讀「無所謂的智慧」(電子書免費下載--http://www.e-daden.com/souvenirs/ebooks/pdf_bigvcode/190.pdf),暗含天地自然的無為哲思;讀「道德經」,有聖哲的無所謂智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